重阳·特别报道|遂宁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市60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分别达70.89万人、55.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19%、19.85%,均高出全国和全省比例,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而在我市,有百岁老人332位(截止2020年底),他们走过百年峥嵘岁月,依然精神矍铄……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倾听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探访他们的长寿秘诀。

5.jpg

2020年,杨素芳老太太101岁生日纪念。(受访对象供图)

  百岁老人杨素芳:

  身子不能闲 生活有规律

  《礼记·曲礼上》中提到:“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在市城区宏桥小区有位长寿老人,叫杨素芳,今年102岁,她生育了6个儿女,年纪最大的儿子现年已81岁、最小的57岁。如今,杨素芳老太太一家已是五世同堂,家里生活渐趋顺境,她也过上了期颐之年的幸福生活。 

  一头银发,面容红润光泽,穿着干净利索……这是记者对杨素芳老太太的第一印象。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她的百岁故事,老太太非常高兴。 

  老太太于1919年出生,在这一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老太太经历了封建时期的裹脚痛苦、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等艰苦生活。老太太一生生养6个子女,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儿女,曾经的艰辛岁月,变成了皱纹刻在她的脸上。杨素芳老太太经历了国家从贫穷到富有、从软弱到强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作为时代见证人,“这辈子把苦吃了,也把乐享了。”杨素芳老太太用一句话把新时代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幸福用一句话总结了出来。 

  虽已至百岁高龄,但杨素芳老太太却十分爱干净,常把“身子不能闲,活动把命延”这句话挂在嘴边。 

  杨素芳老太太一家是社区里的和美家庭,这个“五世同堂”充满了幸福欢乐。老太太总说:“五代同堂了,也不知道有好多人口了哦!人老不算老,儿孙们都孝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享。” 

  “我们妈心态好,遇到事情,从来都是积极面对。虽然是百岁老人了,但她思维清晰,一点都不糊涂,心里很有数的。”说起母亲的长寿之道,杨素芳老太太的女儿彭万碧说,“母亲能吃、能睡、能运动,生活规律。起居这些能自己料理,而且她十分爱整洁,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55.jpg

女儿彭万碧为母亲杨素芳梳头。

  多年来,在杨素芳老太太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六个儿女都很孝顺、家庭和睦。他们隔山差五就回家探望老人,大包小包、吃的喝的统统给老太太买回来。老太太很知足,看着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她打心眼里高兴。 

  2019年,老太太100岁生日那一天,她戴着大红花,笑眯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大家举杯庆祝,其乐融融。而后每年的这一天,家人们都会为她举行百岁生日宴,杨素芳老太太都十分高兴。

  百岁老人杨秀珍:

  自己动手做点事对身体好

  “谢谢你们来看我啊,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也不可能活到102岁哦。”10月14日上午,家住遂宁经开区北固镇龙兴村的百岁老人杨秀珍对前来看望她的村干部们连声道谢。这个百岁老人生育了4个儿子,如今,她家已有50人,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家庭关系十分和睦。 

  记者见到杨秀珍老人时,她正推着轮椅散步。她戴着一顶红色的针织帽,身穿一件干干净净的呢子大衣,黑色的裤子外面套着红色的棉袜,曾经裹脚的旧习让她的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叫杨秀珍,冬月间我就满102岁了。”杨秀珍这样介绍着自己,“现在政策好哦,现在都是政府养着我。”“国家政策让我们这些老人活得很幸福,我的儿子、儿媳都十分孝顺,包括我的孙子一辈、重孙一辈都特别孝顺。我记得到我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的名字,重孙那一辈就记不全了。前年我刚过了100岁生日,那天热闹得很。” 

555.jpg

杨秀珍(左二)和邻居聊天。

  聊天过程中,老人回忆了自己百岁寿辰的热闹场景,给记者讲述了她出生在新桥镇,如今娘家人同辈份的就只剩下2个舅母。“我每天吃得好,睡得好,现在的生活比想象中好太多了。”杨秀珍说。采访中记者发现,杨秀珍在和大家聊天过程中笑容总挂在脸上。 

  “我在这住了6、7年了,高春华对我一直都好,一个月她要给我炖3回汤。”对于二儿媳的照顾,杨秀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还是辛苦,我现在还能动,所以我就尽量自己照顾自己。”杨秀珍说。

  “夏天的衣服她都不让我洗,只有冬天的衣服是我给她洗,她说自己动手做点事对身体好,所以平时都是她自己洗漱。她现在没几颗牙齿了,所以有时候给她炖汤,有时候给她煮肉丸子。”高春华说,“我们妈身体好,我们做子女的就希望她身体好,多活几年。” 

  据了解,如今杨秀珍一家五世同堂,家里共有近50人。虽然子孙们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逢年过节家人们都会轮流回家看望杨秀珍老人。“我生了4个儿子,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他们都很孝顺。”杨秀珍说。 

  “我相信在如今的好政策下,我们这些老人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杨秀珍由衷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九九重阳节

  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