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暴雨如注,安居区西眉镇新宁村6组蔬菜基地的打包棚顶被砸出一片白花花的水帘。16位村民踩着泥泞匆匆赶来,却不见丝毫懊恼,反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基地负责人王敏手中的账本。

“肖体群76元、王姿秀74元、吴良分78元……”随着王敏清亮的报数声,她的嫂子陈英将塑料袋里的钞票逐一递出,这场因雨提前结束的劳作,让大家当天就揣回了“辛苦钱”。
而这样的场景,自一年前王敏和她的哥哥、嫂子来到这里后便时常上演。一年前,来自贵州遵义的三人因朋友的推荐踏入新宁村,一眼相中了这里肥沃的土地。他们迅速与村民达成协议,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每亩300元租金,让村民们的“钱袋子”先鼓了起来。而随之建起的蔬菜基地,则摇身一变成了大伙儿的“就业车间”,这群“沾着泥土香”的“上班族”,自此把日子过出了新滋味。
走进蔬菜基地,100多亩二荆条辣椒、70多亩“黑龙王”茄子、100多亩南瓜长势喜人。眼下正值辣椒和茄子的采收期,每天清晨6点,基地里便热闹起来。村民们趁着凉爽的天气,在茄子地里麻利地摘下一个个黑亮的茄子装进背篓。按照工作时长计费,3个小时能挣到30多元。

9点后,大家又转战辣椒地,将一把把青绿的辣椒摘下,过秤、记账,按采摘重量以每斤3毛钱的价格结算工钱。这样灵活的计酬方式让村民们干劲十足。“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比出去打工方便多了。”村民吴良分说。
王敏介绍,蔬菜基地紧邻水库和河流,配备的一体化水肥系统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保障。在科学管理的加持下,今年辣椒预计亩产6000斤、茄子亩产1万斤,新鲜采摘的辣椒、茄子成为贵州、重庆等地市场的抢手货。
土地流转的收入,加上田间劳作的现挣现得,新宁村的村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双薪”的甜头。王敏三人的蔬菜基地不仅让撂荒地变身“聚宝盆”,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村民们心中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