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书香飘遂州——历史上的遂宁书院(唐宋篇)








编者按

日前,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传淮编著的《遂宁古代书院》正式出版。该书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遂宁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书院。这是第一部介绍遂宁古代书院之作,对研究中国书院史、四川教育史和巴蜀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 

从唐代九宗书院到清代环溪书院,遂宁文风鼎盛,形成了“人文蔚起、造就必多”的书院文化。千余年间,遂宁先后创办书院近100所,从这些书院走出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不胜枚举。 

翻开《遂宁古代书院》,一座座书院在作者的文图描绘中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即日起,本报推出“历史上的遂宁书院”系列报道,聆听来自远古的琅琅书声。

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教育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支柱,对历史文化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书院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元,繁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一千多年里,一座座书院见证着莘莘学子学业的精进,以及人品与气节的修养,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 

在遂宁,唐代的九宗书院和宋代的金华书院不仅名动当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九宗书院:遂之教化始于九宗







遂宁最早的书院,是创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的张九宗书院,其前身为唐代宗大历年间遂州刺史乔琳于创建的遂州学宫。 

九宗书院的创建人为张九宗,其为遂州方义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年幼时,他便在遂州学宫读书,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着他的成长。唐贞元初年,张九宗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华州(今陕西省华州区)、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市)等州刺史。 

唐贞元年间(785—805),张九宗出任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在家乡任职期间,他看到了儿时学习的遂州学宫已经废坏,便有了创办书院的想法。多方准备下,他在遂州城南的书台山(今遂宁市第一中学后)原来废弃的学宫旧基上创办了九宗书院,为遂宁创建时间最早的书院。 




▲九思山房,一座传承九思文化的国风精品民宿。

不仅是全市最早,九宗书院还是巴蜀地区乃至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据说,张九宗在这所他亲自创建的书院里,时常亲临讲学,还悉心种下了柏树樟树,绿树成荫下,幽幽芳草地,书院成为了众多学子向往的求学之地。《四川志》誉为:“蜀之教化始

于文翁,遂之教化始于九宗。” 

在五代末孟知祥之乱中,九宗书院在这场惨烈的兵祸中被毁坏。 

此后,经历了数次重建、损毁的变迁:宋庆历四年(1044),太守廖询复建九宗书院于郡城东,后被江水冲毁。嘉泰二年(1202)转运史王勋、知州赵善宣迁建于书台山麓,易名“书台”。明洪武四年(1371),松江儒士钱恕与陈善授捐俸重修。嘉靖九年(1530),知县郑重威重建,二十一年间规模扩大。崇祯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举人席有源、李晋阳集资呈准知府汪世椿,仍于书台山旧址重建。讲堂名“撷秀”,厅堂匾“学生”,书斋7间东名“明志”,西为“致远”。嘉庆、道光年间三次重修、补修,院内“岚光翠柏,蔚然深秀”“历代鸿儒各臣,蝉联辈出”。清末改为天台寺初级小学。


宋代金华书院:几毁几建赓续文脉






宋朝无论是文学、史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是硕果累累。古代书院的发展,也步入至盛时期。此时的遂宁境内,金华书院出现。 

金华书院,因位于射洪金华山麓得名。宋代始建于射洪县原县治金华镇西南(今金华中学校址),原为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读书处。遗憾的是,书院在宋代时期的具体情形已无史料可考证,而在宋元战乱时,该书院便已毁坏无存。 

历史岁月荏苒,时间来到元代。至正元年(1341),当时的射洪知县柏延呈请在书

院毁坏原址处重新修建拾遗书院,以此来祭祀陈子昂,但随着柏延不久后的离任,该书院并未建成。至正九年(1349),射洪知县周镐(字廷望)将重建书院纳入规划中,他在选择书院地址的时候,在金华书院原址的瓦砾中,寻到了一块宋代残碑,碑上额题《金华书院记》,这也成为该地曾在宋代建立过金华书院的有力铁证。 

寻访到前朝书院遗迹,这让周廷望更加坚定重建书院的信念。他没有犹豫,捐俸重修金华书院。第二年秋天,便新建成正祠4间,并在其中塑立陈子昂像以供后人纪念。又新建了书楼、斋房、门庑多间,

并以官田300亩作为学田,收租以供膏火。 

到了明朝末年,金华书院又一次在战乱中被毁坏。 

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射洪知县宋景涑重建金华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射洪知县何辰对书院进行了补修。道光年间,射洪知县钱秉德又募集资金进行了增修,并且亲自授课程朱学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金华书院改为射洪县第一高等小学堂。 

从宋至清,金华书院几经修建几经毁坏,但依然生生不息,为一方文脉的传承和赓续书写着不朽传奇。(全媒体记者 何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