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涪江两岸,春风拂过嫩绿的秧田。在船山区龙凤镇彰德桥村,汩汩清流正从暗渠中奔涌而出,沿着智能水渠系统蜿蜒向前,精准抵达每一方等待滋润的田畴。
“开闸,放水!”4月9日上午10时,龙凤镇彰德桥村前池站中型灌区一级泵站,随着调度中心指令下达,涪江水源源不断从前池站灌区暗渠奔涌而出,通过智能水渠系统向龙凤镇复兴社区精准输送5000立方米灌溉用水,保障当地秧苗用水需求。
站在信息化大屏前,船山区水利服务中心主任何金龙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即呈现出水流动态三维模型。“现在每秒钟流量精确到 1.36立方米,闸门启闭误差控制在1%以内,相当于给渠道装上了智能‘水龙头’”。他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介绍,改造后的前池站灌区,在渠道关键部位增设了流量计和自动化闸门,不仅能根据每个区域需求,远程精准控水,让每株秧苗“喝”得刚刚好,而且浇地灌溉还省时省力,每亩地能节省一成水。
“过去靠双腿巡渠,容易顾头不顾尾。现在有了流量计,节省了人工,就像给渠道装上‘千里眼’,输水运行状况能传回调度中心,渗漏、堵塞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被发现。”何金龙说。
数字技术,让这个建于1962年的老灌区焕发生机。2023年10月,船山区启动前池站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对24公里灌区干支渠进行整治,续建渠道2公里,重建泵站等,更建设起信息化平台。
“项目建成后,从去年10月起,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运行期。其间,已多次测试灌溉,设备运行正常,确保灌区精准调度、输水顺畅。”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婷彦说,目前,前池站灌区已累计灌溉秧苗面积约2000亩。
“硬件”升级与“软件”赋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灌区的肌理。记者了解到,当前,前池站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建设完成,经多次调水测试,设备运行正常,为接下来大春生产用水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水利项目的建成,可满足龙凤、保升2.88万亩的农业灌溉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8,年增节水能力为350.25万立方米。同时,还可以每年向西眉河等补水供水3000万立方米。
在船山,智慧水利的春风同样吹拂着南北堰灌区。在龙凤镇大白塔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邓先未蹲在田边,看着涪江水顺着新修的U型渠流入秧田:“4月初报的用水需求,两天就送到了地头,700亩秧苗喝上了‘保苗水’”。通过智能化配套改造,这个覆盖桂花、新桥、北固、龙凤、老池5个乡镇的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从3.61万亩增至6.55万亩,渠系水利用率提升至0.66,年节水能力增加536万立方米。
如今,从“望天田”到“智慧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涪江两岸的春灌图景里,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脉动。当前,船山区已全面开展春灌工作,两灌区已累计灌溉秧苗5000亩;计划在6月底,供水2100万立方米,保障全区水稻栽插。